当心烦而反不烦,心不烦而反汗出,亡阳已兆于始得之日矣。 《经》曰∶“甘先入脾。
黄为土色,胃火内炽,津液枯涸,故黄见于肌肉之间。栀豉治之,是“益心之阳,寒亦通行”之谓欤?
以阴气内弱,不能胜热,故欲裸其身。喘而满者,满而实矣,因转属阳明,此谵语所由来也。
始而恶寒,虽在盛夏,欲着复衣;继而发热,虽当隆冬,欲裸其身。妄下后热邪内攻,烦惊谵语者,君主不明,而神明内乱也。
非调胃承气下之,胃气绝矣。盖脾家实,腐秽当自去,脾家虚,湿土失职不能制水,湿气留于皮肤,故大便反见燥化。
桂、芍、甘草,得桂枝之半;柴、参、芩、夏,得柴胡之半;姜、枣得二方之半,是二方合半非各半也。潮热、手足汗、大便难、谵语,谓已归并阳明腑也,宜大承气汤,攻阳明实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