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胀,咳而上气,烦躁而喘,脉浮,是外伤风寒,内有水气,主以小青龙汤,发汗则愈。初发脉弦兼沉紧者,主乎里也,可下之;兼迟者,主乎寒也,可温之;兼浮紧者,主乎表也,可汗之;兼滑大者,主乎饮也,可吐之;兼数者,风发也,即风热之谓也,可清之。
水谷不化之「化」字,当是「入」字,若是「化」字,是能食也,何名曰格?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故弱者卫气微,当是「阳气微」;迟者荣中寒,当是「脾中寒」;上下文义始属。 脉浮而数,浮为风,数为「热」〔虚风为热虚为寒〕,风「热」〔虚〕相搏,则洒淅数为虚之「虚」字,应是「热」字。
正虚之处,便是容邪之处也。劳之为病,其脉浮大,手足烦,春夏剧,秋冬差,阴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脉虚沉弦,阴阳俱不足也;无寒热,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乘也;短气面白,时瞑兼衄,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;里急,小便不利,少腹满,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。初服得微汗,则解能食,汗出复烦者,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、七合为妙。
如梧桐子者,以二大豆准之。脉紧当是「脉细数」,脉细数当是「脉紧」,始同论中二经本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