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病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干燥,大便必□,久则□语,宜以小承气汤主之,若一服利,□语止,慎不可更服也。然此二证虽属之太阴,实从太阳传来,则脉必尚浮可<目录>卷二\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于桂枝汤方内,更加芍药三两,随前共六两,余根据桂枝汤法。
然既分中风、伤寒之传,而不分其治者何也?少阳病,欲解寅、卯、辰、木旺之时也。
程知曰:前证经水来,而胸□满结□语,是邪实于藏也,故用刺以泻之。 魏荔彤曰:诊其脉浮为太阳,大为阳明,其长上于关上,则弦可知矣。
正气得其王,则邪自退,故病解。胃中生热者,阴不足以和阳张璐曰:此言脾约当下不下,则浮涩转为浮芤,津液竭而难下矣。
张璐曰:外不得汗,下不得溺,而湿热郁于胸中不得泄,势必蒸身为黄也。方有执曰:亡血阴已虚矣,发汗复亡其阳,故寒栗而振也。
其脉不负者,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,不言治法。魏荔彤曰: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,而非半表半里之谓。